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服务公开>新闻发布

市教体局召开“宜春这十年”(教育事业专题)新闻发布会

访问量:

关联稿件:


10月11日下午,“宜春这十年”(教育事业专题)新闻发布会在宜春文化艺术中心新闻发布厅举行,市教体局党委书记、局长袁志平,党委委员、副局长余兆辉,党委委员、副局长饶时红,局总督学陈燕出席发布会。本次新闻发布会还特别邀请了宜春学院党委委员、宣传部长詹婷和上高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卢友华出席。省、市多家新闻媒体参加了发布会。发布会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成就,并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袁志平致主发布词



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好!很高兴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首先,我代表市教体局,对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宜春教育事业发展,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成就做一个简要介绍。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升级提质,逐步形成了“结构完整、资源改善、内涵提升、队伍优化、服务增强”的发展新格局,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教育发展”考评连续位于全省第一方阵。全市教育整体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概括起来主要是“四个变”。

一是实现“有学上”向“上好学”的供给之变

十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教育,推进教育项目优先规划、教育投入优先保障、教育资源优先配置。全市教育经费总量从2012年的67.52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52.8亿元,增长126.3%,教育保障水平大幅提升。

教育的大投入带来的是教育大发展。持续在全市域实施农村学校薄弱环节能力提升和城区大班额化解工程,在中心城区实施推进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和教育补短板项目建设。十年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超150亿元,新建改扩建城区学校300余所,改造农村学校5000余校(次),增加学位30余万个,“入园难、入园贵”“城市挤、农村弱”等问题有效缓解,义务教育阶段超大班额全面消除,起始年级大班额问题得到根本改善。宜春学院、宜春职院和宜春幼专在中心城区规划、建设新校区,办学空间进一步拓展。

二是实现“教好书”向“育好人”的质量之变

十年来,我市教育坚持统筹城乡、区域、校际一体化发展。在全市推行“强校带弱校”“名校带新校”“城校带村校”等联合办学模式,实行管理互通、教师互派、资源共享、活动同步。目前,仅中心城区就有20余所学校参与联合办学,带动一批薄弱校和新学校迈上快速发展轨道,“择校热”明显降温。坚持用信息化赋能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专网覆盖每一所学校、高质量班班通覆盖每一个班级、“专递课堂”覆盖每一个教学点。全面推进教育脱贫攻坚,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17万余人次,城乡、区域同享优质教育资源逐步成为现实。

十年来,我市教育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坚持把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守正创新办好思政教育。连续举办十一届全市“琴棋书画好少年”评选活动、七届全市学校体育艺术节、两届“郑谷草堂诗词夏令营”;连续组织开展垃圾分类和减量教育、体育美育晒课表、劳动教育实践等活动,持续推进中小学生阳光心理工程建设,积极开展“戏曲进校园”“围棋进校园”工作。“五育并举”落实体系更加丰富。先后有196所中小学幼儿园被教育部评为足球、排球、网球等特色学校,3所学校选送的德育案例入选教育部一校一案优秀典型案例,3名学生荣登中国好人榜,引领了“好人之城”风气之先。

十年来,我市教育坚持深化改革攻坚,高质量打好教育评价改革、义务教育“双减”、课后延时服务等攻坚战,宜春被列为全省教育评价改革首批试点单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全部清零,课后服务实现了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和有需求的学生“两个全覆盖”。

三是实现“相对协调”向“全面协调”的格局之变


十年来,我市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县域之间齐头并进,持之以恒补短板、抓改革、促提升,全市各级各类学校2641所,在校学生115.05万人,教育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省定目标,宜春教育迈上了新台阶。

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学前教育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数占比达53.40%,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90.03%,三年毛入园率达92.50%,实现乡镇(街道)公办中心园和2000人以上行政村公办园全覆盖。以公办幼儿园为主体、覆盖城乡、普惠优质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7年,全市域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国家督导评估认定,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87%。坚持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中心城区创新建成“招生e网通”云平台,实现了幼升小、小升初报名招生“零跑腿”“零证明”,被纳入全省政务数据共享应用案例。上高县作为全省首批试点县,将代表江西省接受国家评估认定,为推进全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宜春经验。

实施高中普及攻坚计划。深化育人模式改革,创新开设网络直播班、小语种特色班、国际班等多元成才平台,有效拓宽了学生的成才渠道。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2.68%,3所学校被评为省级普通高中特色学校。初步形成了特色多元的高中教育发展格局,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创优。开展市级“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示范校评选,2所学校“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案例获评省优秀案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市共有14所中职学校与63家企业合作,设立“订单班”“冠名班”21个。推进中职教育达标建设,实现公办中职学校县市区全覆盖,建成达标中职学校10所,职业教育办学实力明显增强。

四是实现“基本支撑”向“高质量支撑”的队伍之变

十年来,我市始终把教师作为教育的第一资源,作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根本力量。

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常态化开展师德主题教育,讲好宜春师德故事,涌现了全国道德模范支月英、全国模范教师卢青萍、感动中国人物王茂华等一大批先进典型,争做“四有”好老师的职业追求在宜春蔚然成风。

持续优化教师管理。深入实施定向培养乡村教师、“特岗计划”“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拓宽教师补充渠道,十年来共补充中小学教师2.73万人,全市现有各级各类专任教师达到7.40万人。创新教师编制管理,在全省率先出台解决基础教育师资力量不足若干办法,核增编制7548个,从源头上缓解了教师编制不足和资源不均问题。

关心关爱教师成长。实施教育“三名”工程、“卓越教师”“卓越校长”工程等教师培养计划,推进全学段各学科中心教研组建设,建立全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持续完善市、县、校三级培训体系,切实维护教师权力,保障教师利益,深入实施农村教学点教师“八个一”关爱工程,有效激活了教师队伍的一池春水。


过去十年,我们走过了振奋人心的非凡之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继续携手并肩,感恩奋进,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宜教宜学的区域性教育发展高地,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答记者问

问:

中央推进“双减”政策落实已一年有余,请问宜春在开展“双减”工作中成效如何?

陈 燕:我市按照“双减”深化之年“巩固成果防反弹,消除难点找问题,提高水平抓突破”的总体思路,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双减”,总体上保证了疫情防控形势下的“双减”工作平稳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基本落实,“双减”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是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扎实推进。通过强化监管力量、强化日常督查、强化工作宣传等方式,严厉打击各类隐形变异违规学科类校外培训行为,认真开展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分类管理工作。目前全市原有398家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已全部注销,实现了清零目标,校外培训机构规范管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二是学生校内作业负担显著减轻。据调查显示,全市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建立了具体到不同年级、班级、学科的形式多样的作业公示制度,出台了富有学校办学特色的作业管理制度与落地办法,落实了小学一至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等规定,学生书面作业总量得到控制,作业负担有效减轻。同时,学生在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方面的参与程度明显提高,促进了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三是学校课后服务全力扩面提质。全市课后服务做到了“两个全覆盖”(即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落实了“5×2”(即学校每周5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开展2小时,结束时间要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截至2022年6月,全市497所中心校以上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开展课后服务,学生参与率达98.25%;240所初中学校开展晚自习服务,服务学生22.07万人;83所义务教育学校开展双休日托管服务,服务学生6.7万人。各县市区政府制订课后服务收费标准,各县市区财政给予力所能及的经费保障支持,各地各校克服场地、设备、师资、经费等各方面的困难,全市课后服务日益走出教室,日益丰富多彩。学校作业管理水平和课堂教学水平也得到显著提升,全市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高。

问:

十年来,宜春基础教育满意度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能否介绍下宜春基础教育十年发展在落实立德树人、推进“五育并举”方面的突出成效。

余兆辉:宜春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五育并举”,注重改革创新,强化内涵提升,努力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工作落细落实。

一是做强思政建设品牌。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建立市领导联系高校制度,守正创新办好思政课。积极推动课程思政化和思政课程化,创新实施思政课改革“十个一”举措,工作案例获评2021年全国基础教育优秀案例。

二是做优体卫艺教育品牌。从2008年起,坚持每两年举办一届全市学生体育艺术节,集中展示全市中小学校体育、艺术教育成果。连续11年开展“琴棋书画好少年”评选。创新举办全市中学生优秀社团展示活动。全面推进垃圾分类与减量宣传教育,承办全省学校生活垃圾分类与减量现场推进会,我市“小手拉大手,垃圾分类齐动手”打卡活动案例被录入“全国市长研修学院生活垃圾分类专题培训班培训教材”。

三是做精“好人文化”品牌。广泛组织开展“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活动,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加强身边好人宣传教育,从“支妈妈”到“支奶奶”、从“夺刀少年”到“托举弟”、从火海救人教师到跳水救人女学生,在各中小学校积极弘扬“好人文化”,让广大师生认识身边好人,争做身边好人,把“好人文化教育”打造成我市德育工作的一张亮丽名片。

四是做大实践教育品牌。大力开展研学实践活动。近年来,全市共创建中小学研学实践基地102家,其中5家获评全市优秀思政课研学基地、6家被推荐并被确定为省级研学实践基地。联合市文广新旅局共遴选了28家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承办机构,积极参与全省中小学生“追寻红色足迹”现场研学实践,广泛组织开展红色、绿色、古色“三项文化”教育活动,持续提升校外教育质量。

五是做实心理教育品牌。推进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评选。大力实施“中小学生阳光心理工程”,

按照“十个一”标准推进中心城区达标心理辅导室建设,示范带动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实现了全市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心理辅导室全覆盖。我市中小学生阳光心理工程建设经验在全国推介。疫情期间,我市还专门建立“市级指导、县级统筹、学校主体”的工作机制,提供相关心理咨询服务。

问:

请问十年来,宜春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取得了哪些成效?

袁志平我先介绍一下我市职业教育基本情况。目前,全市现有高职院校4所(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宜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西洪州职业学院、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在校学生5.14万人,教职工3816人;现有中职学校23所(含普通中等专业学校7所、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和教师进修学校10所、职业高中6所),在校学生5.28万人,教职工2054人,“双师型”教师639人,占专任教师总量的35.6%。

十年来,我市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是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市委、市政府先后印发《宜春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等多个重要文件,明确了一段时期内职业教育发展目标、任务和思路举措。2020年,又高规格成立宜春市创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担任组长,组建工作专班,推进任务落实;《宜春市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宜春市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创优实施方案》《宜春市落实教育部和江西省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任务分工的通知》等纲领性文件进一步出台,为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二是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市财政大手笔投入31.61亿元,建设宜春职院和宜春幼专新校区,2所学校顺利投入使用;引进社会力量投资15亿余元设立民办高职——江西洪州职业技术学院和樟树市中医药职业学院,高职教育空间布局更加科学。针对中职教育资源散落城市各隅,缺乏核心竞争力等现象,制定《宜春市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规划》,先后将全市25所职业高中整合成10所达标中职学校。今年开始,又计划累计投入资金25亿元,新改扩建8所中职学校,建成后将增加学位2万余个。

三是内涵发展多点突破。为策应市委、市政府产业布局,动态调整职业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宜春学院以锂电、富硒、药妆等为主攻方向,开展产学研合作;宜春职院与国轩高科联合成立“国轩产业学院”,共同培养锂电专业人才。为加快专技人才培育,连续多年举办全市中职学校学生专业技能大赛,近三年,我市获全国技能大赛二等奖 1个,三等奖 3个;省技能大赛一等奖5个,二等奖25个。十年来,共培养了11.42万名为宜春经济发展服务的毕业生投入到各行各业的生产建设,很多毕业生成为了各单位的生产骨干和业务能手。2020年,丰城市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2021年,又荣获省政府职业教育改革明显县市区。

四是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出台《宜春市关于深化产教融合实施方案》,开展现代学徒制、产教融合型企业认定、“1+X”证书制度等一系列试点,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鼓励行业企业全面参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推进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办学,促进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校企合作已呈现出多样化格局。全市14所中职学校共与63家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参与学生1.29万人,有“订单班”“冠名班”21个,学生2057人,进一步推进了“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职”,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实用技术人才。

问: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请问,十年来,宜春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饶时红十年来,我市坚持将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加快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聚焦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重点环节和突出问题,着力在师德引领、师资配置、专业成长、队伍关爱等方面定向施策、持续发力。

一是突出师德引领,让教师形象“立”起来。以师德师风建设为“龙头”,持续在全市中小学校开展“学习百年党史,践行育人初心”“当好引路人,争做好老师”等师德专题教育活动,引导教师自觉践行师德规范。制定出台教师师德考核办法,突出师德考核结果运用,实行师德问题“一票否决”。组织开展“支月英式好党员、好干部、好教师”“宜春市最美教师”等评选活动,深化支月英师德品牌创建。

二是深化管理改革,让教师队伍“活”起来。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办法》,推动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教师编制管理,出台《解决基础教育师资力量不足问题的若干办法》,全市中小学校核编教职工编制7548名,着力破解基础教育师资力量不足难题。持续优化师资配置,十年来共补充中小学教师2.73万人,参与交流轮岗校长教师累计1.73万人次,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

三是注重培养培训,让教师能力“强”起来。建立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实施基础教育“三名”工程,开展宜春市卓越教师、卓越校长等教育人才常态化培养工作,十年来培养省特级教师63名、卓越教师(校长)20名、省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1133名、中小学正高级教师73名。积极搭建各级各类校长、教师培训研修平台,推动校长、教师综合素养全面提升。

四是强化待遇保障,让教师职业“美”起来。制定出台《宜春市特岗教师工资待遇有关问题指导意见》,推动特岗教师待遇落实落地,提升特岗教师职业吸引力。统筹市、县两级资金1000余万元,实施农村教学点教师“八个一”关爱工程,全面改善农村教学点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健全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长效保障机制,持续、动态落实“不低于”目标任务,广大教师的职业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问:

宜春学院近年来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强力推进有特色地方应用型大学建设,请问有哪些具体做法?取得了什么成果?

詹 婷宜春学院是一所地方综合性应用型的公办本科院校。近年来,学校以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地方应用型大学为目标,立足地方、面向行业、依托企业、服务区域,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提升办学质量和服务地方水平,扎实推进应用型大学建设。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谱写服务地方发展新篇章。“十二五”期间,学校出台了《宜春学院转型发展试点工作总体方案》,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谋划学校发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工作,进一步明晰学校发展目标。2015年,我校获批为江西省首批10所转型发展试点高校之一。在此基础上,学校组建地方发展研究中心,统筹服务地方发展工作,全力推进校地、校企合作。

二是发挥人才优势,精准对接地方发展新需求。学校制定了《宜春学院科技特派员管理暂行办法》,利用学校科研人员专业优势,发挥高校科技研发、人才培养的引领作用,支持、引导广大教师和科研团队面向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和科技创新。目前,我校共有60多名教师遴选为省、市科技特派员,对接江西省、宜春市重点产业企业,参与产业发展技术攻坚和研发。

三是聚焦内涵发展,构建服务地方发展新格局。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既立足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又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任务,打造与锂电新能源、大健康、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基础教育相适应的科研高地和人才聚集地,将科学研究与市场需求、人才培养与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有效对接,积极搭建学校与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合作平台,实现校政、校企、科教的深度融合。

2022年1月13日,学校锂电新能源产业学院、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硒与大健康产业学院揭牌。2022年9月,学校与江西国轩共建的新能源产业学院入选全省首批9个省级重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项目名单。

接下来,学校将进一步在内涵建设、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推动产教深度融合等方面重点发力,朝着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地方应用型大学阔步前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高校力量。

问:

上高教育作为十年来宜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典型代表,请问有哪些可供借鉴参考的经验做法?

卢友华上高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持续优化资源配置,扎实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22年2月被教育部列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先行创建县

一是树立更加科学的教育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公益属性,收购一所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新增公办学位3500多个,公(民)办义务教育结构更加合理;各学校以“两教育两创建”为主抓手,“一校一案”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是实现更加全面的标准化建设。近年来,共统筹各类建设资金12.6亿元,划拨土地457亩,新(改、扩)建中小学21所,新增学位23800个;新建6个学校体育馆,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实现塑胶运动场全覆盖;投入1.2亿元,学校信息化建设实现100%。

三是建设更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近三年招聘教师922人,音体美等专业教师占总招聘数的15.4%;举办各类教师培训近100期,组织近1000人次参加新教师学科能力检测,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人数达169人,进一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专业能力不断提升;奖励先进学校和优秀教师达1100多万元,有效促进教师潜心教书育人。

四是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严格落实“双减”政策,27家学科类培训类培训机构全部压减清零,课后服务做到“两个全覆盖”积极推进体艺“2+1”,所有学校建有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成立上高县心理辅导团和关爱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中心,关爱学校覆盖率达100%,不断促进师生身心健康成长。

我们将继续把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作为工作的重要抓手,努力让每一所学校成为上高最美的风景、每一位教师成为上高最受尊敬的职业、每一位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不断擦亮“学在上高”教育品牌。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关闭本页